xwzm

大学生为什么“后悔上大学”?

大学生为什么“后悔上大学”? - 风青杨 - 风青杨

  大学生为什么“后悔上大学”? - 风青杨 - 风青杨
 文 风青杨

 

19岁的玲玲考上成都某高校,她家经济条件不错,不缺上大学的钱,但父亲却坚信读书无用不让她上,认为即便毕业找个工作,月薪不过两三千,浪费钱还浪费了四年。他算账:读大学花8万,不读挣8万来回16万,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。这条新闻曾经引起了广泛争论。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,七成网友均认为“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,在哪里都可以学习”。

  

早在2009年,重庆“万名高三学生放弃高考”事件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“读书无用”的轩然大波。近几年,从北大学子卖肉到南京大学学生上街擦鞋,到硕士农民工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跳楼,再到那句“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”引起的万千共鸣……公众热议的都是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的例子,许多农村家庭长期举债,供养孩子上高中、上大学,最后换来的却是“透心凉”,多年投资血本无归。让学生和家长感觉“教育本来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通道,可现在却似乎成了返贫的催化剂。”

 

自1949年以来,中国共经历了三次“读书无用论”思潮:一是“文革”后期:“我是中国人,何必学外语,不学ABC,照样干革命”;二是改革开放初期,“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,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”;三是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出现。“知识改变命运”曾经振奋无数寒门学子的口号,到如今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。与此同时,社会中曾流行的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口号也正悄然演变成“学好数理化,不如有个好爸爸”。

  

然而读书真的没有用吗,显然不是。当下的“读书无用论”实际上指的是当庞大的教育成本只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时,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。而农民认为读书无用,更多时候,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“期望收益较小”,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“代价”太大。有政协委员曾经算过一笔账,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,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,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。可以肯定,这大大超过了一个贫困农民的生存底线。如果连生存都无法继续,那么,发展对于这些农民来说,就只能是“天籁之音”了。

 

新“读书无用论”,与文革、改革开放初那时候的“读书无用论”,是有区别的。在那时,“读书无用”意味着的是“书本知识贬值”,是“知识无用”。相反,现在的“读书无用论”,是“书本知识”太昂贵,以至于农民无法支付,或者支付,代价也太高。上大学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讲,就像是一朵悬崖扛的花朵,等自己费尽全身力气到达伸手可以触到的花朵时,发现花儿早已凋谢。

 

读书无用论的兴起,是社会畸形发展的结果。因为从教育是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来说,我们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上一所大学,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、工作环境、社会工种上体现出与不上大学的差别,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理由感到难过,进而认为社会不公。虽然有些人整天高喊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,但现实社会却变成金钱至上、权力至上、关系至上、拼爹至上、教育产业化、把教育当做赚钱产业,读书无用论邪风刮起,是必然的。

  

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,那么,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?事实上,读书不能简单地用“有用”“无用”来判断,你所采用的标准是什么?如果仅仅是为了工资,获得更高的报酬,那么当你想要进入医疗、法律和学术等稳定且高收入的行业时,高文凭依然是“敲门砖”。但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赚钱,更重要的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、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,这些将令你终身受益,而非眼前的短期利益。

 

大学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?套用英国教育家亨利·纽曼的一段话“大学教育是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,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,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,纯洁国民的情趣,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,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,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,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”。

 

不读大学,很多人是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成功,但是通过大学的教育,人的素养、眼界会更开阔一些。我们接受大学教育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系统的知识接受,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。在此期间,我们完善了人格,明了了生命的意义,知道了存在于社会的意义。所以,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每个学生能否找到好的工作,问题在于每个学生能否形成这样一种理想: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,具有健全的人格;每个学生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与决心,并且乐在其中。

 

作者:风青杨 :知名评论人。一个有趣的人,分享一些有趣的事。嫉恶如仇,从善如流! 微信公众号:风青杨  作者微博@风青杨V  

评论